上一页|1|
/1页

主题:2014年保障房入市宝鸡商品房 均价每平米3747元

发表于2014-02-27

去年 11月和 12月,我市住宅类商品房成交量和均价都有所下降,有市民戏称“商品房成交量和价格都‘跑不动’了”。 为何住宅类商品房销售在短期内出现这种情况?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与去年 10月间全市 2.1万套保障房集中分配有关。正是保障房撬动了房地产业供求,稀释了百姓的购房欲望,让商品房成交量和价格不再上涨。 

    保障房与商品房一度被视为“井水不犯河水”的两条房产供应链,然而近两个月的事实却证明,茁壮成长的保障房已经具备能够影响房产市场总体格局的力量。这种力量如何左右购房者意愿?又会对宝鸡房产市场产生怎样的冲击?未来还会不会继续增强?“井水”来犯打破三年连增“怪圈” 近年来,我市房产市场一直存在一个“怪圈”。以全国房产大市场而言,9月和10月是一年中成交量最高的时间段,被称为“金九银十”,而宝鸡则恰恰相反,近年来,每到 11月和 12月年末之时,商品房成交量总会“反季节”出现一个“冲刺”期,远超 9月和 10月的成交量。比如说2011年 9月和 10月,成交量为 2574套,同年 11月和 12月,成交量增长至 3490套。 2012年也是如此, 9月和 10月成交量为 2415套,而 11月和 12月成交量却增长至 2665套。 “今年这个‘怪圈’被打破了。”市住建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 2013年的统计数据来看, 9月和 10月商品房成交量为3636套,而 11月和 12月这一数字则下滑到 3409套。“主要是商品房市场的客户源受到影响。”这名工作人员说。 

    日前,市区新福路一家楼盘的销售人员在与“准客户”定期联系时发现,一些曾经很有兴趣买房的准客户明确表示“还要再考虑考虑”。售楼部经理王红告诉记者,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就损失了 4位“准客户”。王红亲自打电话给这些准客户后才发现,这些准客户的经济情况都并不宽裕,以前看房时属于“咬着牙买房”。

    去年 10月,我市 2.1万套保障房集中分配后,这些准客户都准备申请保障房,因此自然不会再考虑买商品房了。 记者辗转采访到该楼盘曾经的准客户赵穗科。赵穗科告诉记者,自己一家三口人,手头并不宽裕,这些年一直在外租房。这几年房租越来越高,每月近千元的租金让赵穗科有些难以承受,所以就在价钱相对较低的新福路一楼盘看中了一套70平方米、总价近 25万元的住房。“买了房,我就得背 15万元的房贷。”赵穗科说,去年 10月份,我市集中分配保障房,让他看到了另一条路子。申请政府公租房每月只要 300多元的房租,赵穗科完全承受得起。“有房住就成,没必要当‘房奴’。”赵穗科告诉记者,他的决定也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目前他们正在准备个人资料,力图能通过相关部门审核。 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开发商在规划建房时,都将小户型作为未来主打户型,为的就是以低总价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客户。拉低房价保障房使出“千斤坠” 宝鸡商品房房价曾一度“扶摇直上”,但近年来,房价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业内人士认为,在银行利率、商品房开发总面积都没有产生大幅波动的前提下,房价之所以“降温”,保障房批量入市功不可没。 扶风县居民李军锋刚住进位于县城西宝北路机械加工园的保障房小区中。李军锋告诉记者,前些年一家四口人一直租房居住,虽然也曾想过攒钱买房,但经济一直不宽裕。现在李军锋不愁了,自己分配到一套 60平方米的公租房,每月租金才 70多元。 市住建局的统计数字显示, 2013年1至 7月,宝鸡住宅类商品房均价为3764元 /平方米,同比增幅约为 7.2%; 2013年 10月,住宅类商品房均价再次小幅上扬至 3876元 /平方米,而在全市 2.1万套保障房入市后的 11月,住宅类商品房均价则回落至 3747元 /平方米,在其后的 12月,均价更是进一步回落至 3625元 /平方米。“保障房的‘千斤坠’作用正在显现。”市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长刘飞告诉记者,保障房不但短期内能体现“刹车”的作用,从较长时期内来观察,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大小程度,始终与全市房价密切相关。 

    的确, 2010年时我市保障房建设刚刚起步,当年全市住宅类商品房均价年增幅达到 16%,创历年增长极值。随后的 3年时间内,我市累计投入资金 180多亿元建设保障房,目前已有 6.03万套保障性住房实现分配入住,而 2011年和 2012年,全市住宅类商品房均价年增幅随即放缓至 9.8%和 8.22%。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没有保障房大量建设和入市,商品房价格很可能依然像脱缰的野马般一路狂奔。“大面积开建保障房之初,曾有人认为保障房申请人群与商品房购买人群不会重叠,因此保障房不会对商品房市场产生影响,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采访当中,高新区一家楼盘销售经理告诉记者,时下除了高档楼盘外,很多开发商在设计户型时,都采取“低总价、小户型”策略,高新区和市区甚至出现了单户面积40至 60平方米的“樱桃户型”。这些小户型主要客户就是收入不高、积蓄不多的市民。由于保障房面积也多在 60平方米左右,与这部分商品房形成直接竞争,因此其相当一部分客流被保障房吸引了过去,而这类“樱桃户型”的商品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销。门槛降低保障房未来更“亲民” 要想对商品房市场产生更大的影响,首先要看保障房建设力度。

    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按照城镇人口 23%的保障覆盖面计算,我市“十二五”期间住房保障对象共 16.9538万户、57.3万人。而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13.2万套,完成“十二五”保障计划的 78%,力度可见一斑。 更多的低收入人群在改善居住条件时,不再将购买商品房作为首选,那保障房就必须降低门槛。 2013年,我市住房保障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把全市住房困难标准从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 16平方米提高到了 18平方米,把市区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从 2012年的 744元 /人/月提高到 1000元 /人 /月,九个县则从 704元 /人 /月提高到 850元 /人 /月。 要想有更多的群众入住保障房小区,小区内硬件条件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市早期建设的保障房小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未同步建设,生活设施不完善。但随着城市的扩大,我市近年建设的保障房力求做到小区和周边、道路、商业、公园、公交等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完工。目前在建的金河尚局、龙山雅居、虢镇茗苑等大型保障房小区内,幼儿园、、超市、停车场、社区服务、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市住建局工作人员认为,宝鸡作为陕西第二大城市,区域内环境优美,从房价的角度来讲,与周边城市比较本应处于一个较高水平。环顾西安、咸阳、天水、汉中等城市动辄每平方米六七千元甚至更高的房价,宝鸡可以说始终处于“洼地”位置。然而近年来,宝鸡通过大力兴建保障房等强有力的措施,真正遏制了房价过快增长的势头,可以说,身处房价“洼地”的宝鸡人是真正有福的。


上一页|1|
/1页